
本栏目提供加行修法的必修资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辅助参考资料:《前行备忘录》《菩提道次第广论》《稻杆经》《大圆满心性修息》
1
序言
《佛说稻秆经》宣说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思想:第一,佛教的世界观——外在的因和缘;第二,佛教的人生观——内在的十二缘起。
2
第一章 概述
《佛说稻秆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所有大、小乘乃至密乘在内的佛教宗派,都十分重视此经。它的内涵丰富又简明扼要,其核心要义即“缘起性空”。缘起,是从世俗的角度讲,万事万物的诞生都有其各自的因缘,任何事物都不会无因无缘地出现;性空,则是指在胜义谛角度,即深入观察的情况下,那些看似非常符合自然法则且极有规律的事物,本质上并不存在,所有因缘都是我们感官的错觉。
3
第二章 佛教的世界观 一、外因缘法之因相应与缘相应
《佛说稻秆经》的核心就是宣讲缘起,缘起法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其中,“外因缘法”是指外在世界的因果法则。
4
第二章 佛教的世界观 二、破斥几种常见错误见解
“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5
第二章 佛教的世界观 三、外因缘法的五种规律
“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接下来,佛陀宣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外缘起法的五种规律。哪五种呢?前三个分别是“不常”“不断”和“不移”,第四个是“从于小因而生大果”,第五个是“与彼相似”,即指因和果是相似的。
6
第二章 佛教的世界观 四、外因缘法的修法
原本按照经文的内容,在学习完“外因缘法”后,应该继续学习“内因缘法”。但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外因缘法的具体修法。
7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一、内因缘法之因相应与缘相应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外因缘法告诉我们,外在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并不是造物主或万能神的杰作,而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是”意为“同样的”,内因缘法也是如此。
8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二、无我的真相
众所周知,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组合体。地、水、火、风以及虚空,这五界构成了肉体;识界,即意识和我们感官的觉知等,则构成了精神。除了这六者以外,根本找不到脱离这六者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的“人”或“我”。
9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三、细说十二缘起
《佛说稻秆经》的核心思想即缘起,轮回是缘起的一部分。缘起可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
10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四、生命的“缘起性空”
总的来说,《佛说稻秆经》所阐述的内容,可以全部归纳在“缘起性空”四个字当中。“缘起”是从世俗的角度讲,万事万物的诞生都有其因缘,没有因缘,任何事物都不会出现。“性空”则是指在胜义谛角度,即深入观察的情况下,那些看似非常符合自然法则且极有规律的事物,本质上并不存在,所有的因缘都是我们的错觉。
11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五、内因缘法的五种规律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在讲外因缘法时也讲过五种规律,它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是哪五种规律呢?即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12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六、通达十二缘起的结果
接下来讲,若精通、证悟了《佛说稻秆经》所讲的十二缘起,会得到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