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修参考资料

本栏目提供加行修法的必修资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辅助参考资料:《前行备忘录》《菩提道次第广论》《稻杆经》《大圆满心性修息》

7

前行备忘录 共同外前行 五 解脱利益

对整个轮回心生厌恶之后必然要寻找出路,为此一定要思维解脱的功德。依靠四种厌世心对所有轮回生起厌离,接着就思考解脱的利益。以往我一直把轮回看作安乐之处,没有发现它是痛苦的,现在想到轮回的过患,就要深思解脱的功德利益,念念想到三菩提果位寂静、清凉、殊妙的断证功德。如果要作选择,我必然选择修成遍知的果位,通过思维暇满难得等等来忆念它难得的功德利益,再思索从皈依等一

8

前行备忘录 共同外前行 六 依止善知识

我们要解脱,就必然寻觅指示解脱道的士夫,天人、恶魔、世间君主、梵天都不会为我们指路,慈爱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等也不会为我们指出正道。那么到底谁能指引这样的道呢?只有上师善知识才能为我指引出解脱之道。善知识是利益我们的人,所以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和善友,我们不会懂得修行解脱与遍知的果位。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善知识和善友

9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一 皈依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

10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二 发殊胜菩提心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从诸位初学者的侧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备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了义、究竟的目的地就是胜义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并不能获得究竟的果位。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

11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三 念修金刚萨埵

净化违缘罪障——念修上师金刚萨埵:阻碍我们生起甚深正道的殊胜体悟、证悟的就是罪障,在初学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净化障碍上。所谓的罪障,障是总称,包括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12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四 积累资粮

单单是违缘的罪障得以清净还不足够,仍旧需要积累资粮的顺缘。因相乘道位时,要以在一个阿僧祇劫期间积资净障作为前提,方可现见见道法性真谛。这里也同样不例外,要想在相续中生起甚深道的殊胜证悟,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要兼而有之。净化罪业的方法在念修金刚萨埵品已经讲述完毕。关于积累资粮,尽管佛子菩萨的行为浩如烟海,但此处就是指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两种。有现福德资粮,

13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五 革萨里积资

顿断四魔积累革萨里资粮,除了吃饭、睡觉、解手的事情之外再没有其余琐事的瑜伽行者放下今世,独自深居寂静的山间,无法用身外之物来积累资粮,而要以抛弃内在身体的爱执来累积资粮。《般若摄颂》中说:“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这个偈颂讲了甚深断法的一切纲要。其中的“四魔”是指所断的内外四魔;(“安住空性不舍悲”)以空性悲心断除我

14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六 上师瑜伽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

15

前行备忘录 往生法

正行的支分——往生法:心识还随外缘转的时候,就要运用往生法,如果不再随他所转已得稳固(即有了证悟境界)之时,不需要往生法。所以说“修道低劣者用往生法来迎接”。往生法是圆满次第那诺六法中的迁识法。比如,一个母亲有七个儿子,但她会特别慈爱有病的一个儿子,同样,诸佛对业和烦恼深重的一切有情尤为怜悯,所谓“罪大恶极的人,用强制性的往生教授不修而成佛”,但那只是说不需

© 2025  慧灯禅修 - By HuiDengChanX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