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目提供加行修法的必修资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辅助参考资料:《前行备忘录》《菩提道次第广论》《稻杆经》《大圆满心性修息》
1
菩提道次第广论 序文
帆帆帆帆
2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一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敬礼尊重妙音(汉译)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3
菩提道次第广论 造者殊胜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4
菩提道次第广论 教授殊胜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
5
菩提道次第广论 说法轨理
第二,说法轨理分四: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6
菩提道次第广论 听闻轨理
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中分三:一、听闻轨理 二、讲说轨理 三、于完结时共作轨理初中分三: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三、正听轨理
7
菩提道次第广论 完结轨理
(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
8
菩提道次第广论 亲近善士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 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9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二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
10
菩提道次第广论 修习轨理
(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11
菩提道次第广论 暇满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三 道次引导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13
菩提道次第广论 念死无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14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三恶趣苦
(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
15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四
(三、饿鬼所有众苦)思惟饿鬼苦者,谓诸习近上品悭者,生饿鬼中,彼复常与饿渴相应,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犹如火炭,散发覆面,口极干焦,舌常舐略。
16
菩提道次第广论 皈依三宝
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 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17
菩提道次第广论 深信业果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18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五
顶礼普贤如来!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散利乐云尊前礼。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19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六 希求解脱
第一品 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品分四:一、总说暇满难得;二、认识暇满之自性;三、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20
菩提道次第广论 思惟苦谛
第二品 寿命无常 寿命无常品分五:一、略说;二、广说;三、劝勉精进;四、结行;五、回向本品善根。
21
菩提道次第广论 思惟集谛
第三品 轮回痛苦 轮回痛苦品分四:一、总说痛苦自性;二、分别广说;三、思维轮回痛苦之理;四、回向本品善根。
22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七 十二缘起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今初(支分差别)
23
菩提道次第广论 除邪分别
第四品 业因果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24
菩提道次第广论 解脱正道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25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八 入大乘门
自从佛法在雪域高原扎下根之后,一个又一个彪炳千古的高僧大德,便开始在这片观世音菩萨所化之大地上不断涌现。在代不乏人的大成就者行列中,堪布阿琼仁波切是前译宁玛派自宗一位杰出的典范与代表人物。
26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心次第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今初(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28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九 仪轨受法
顶礼具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金刚顶续》中云:“所有的心念归摄起来,怀着极为善妙的意乐而谛听,对于忘失者,金刚萨埵等三世如来不予以加持。”不管是在听闻正法、传讲正法、行持正法还是观修正法的时候,首先都要向内反观自心,观察自相续。只要是人,起心动念无外乎贪嗔痴——恶的分别念、无记的分别念和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善的分别念三种,除此之外不会生起。如果萌生不善的念头,
29
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菩萨行
第一是前行引导,分为共同前行与不共前行。这里首先讲共同前行。所谓的前行,就像起初要改良田地一样,要想求得正行法,必须要凭借共同前行来净化相续。依靠共同外前行使自己变得调柔。皈依等不共前行就如同种植庄稼及打捶庄稼一般,是不共同的法。到了该享用庄稼的时候,就相当于是正行引导。
30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
轮回过患分为总体过患和具体过患两个部分。其中总体过患归纳为流转于什么地方、流转为什么众生、在什么时间流转、以什么形式流转、以什么因流转、以实例说明流转六个方面,通过观察、安住轮番的方式来修。所有世间俗人都是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所有修行人都是以痛苦开头,以快乐结尾。所以,只需要总体思维这样的轮回痛苦。然而,如果依此没有生起厌离心,就要进入具体思维六道各自痛
31
菩提道次第广论 布施波罗蜜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一味慢慢悠悠,也达不到目标。现在我们拥有的人身不会常存,它必然走向死亡。
32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一
“当断集谛”指的就是这里的因果引导。三有六道的处所各不相同,身体各不相同,苦乐各不相同,寿量各不相同,诸如此类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业因果所导致的,我等大师世尊的见解法印(缘起咒)是“诶达玛”,它的开头加上表示吉祥的“嗡”,结尾加“索哈”,首尾的这两个词其实是诸位班智达考虑开光和祝愿吉祥才放上的。这一缘起咒翻译过来,就是“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32],彼法因缘尽
33
菩提道次第广论 持戒波罗蜜
对整个轮回心生厌恶之后必然要寻找出路,为此一定要思维解脱的功德。依靠四种厌世心对所有轮回生起厌离,接着就思考解脱的利益。以往我一直把轮回看作安乐之处,没有发现它是痛苦的,现在想到轮回的过患,就要深思解脱的功德利益,念念想到三菩提果位寂静、清凉、殊妙的断证功德。如果要作选择,我必然选择修成遍知的果位,通过思维暇满难得等等来忆念它难得的功德利益,再思索从皈依等一
34
菩提道次第广论 忍波罗蜜
我们要解脱,就必然寻觅指示解脱道的士夫,天人、恶魔、世间君主、梵天都不会为我们指路,慈爱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等也不会为我们指出正道。那么到底谁能指引这样的道呢?只有上师善知识才能为我指引出解脱之道。善知识是利益我们的人,所以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和善友,我们不会懂得修行解脱与遍知的果位。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善知识和善友
35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二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
36
菩提道次第广论 精进波罗蜜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从诸位初学者的侧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备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了义、究竟的目的地就是胜义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并不能获得究竟的果位。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
37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三
净化违缘罪障——念修上师金刚萨埵:阻碍我们生起甚深正道的殊胜体悟、证悟的就是罪障,在初学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净化障碍上。所谓的罪障,障是总称,包括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38
菩提道次第广论 静虑波罗蜜
单单是违缘的罪障得以清净还不足够,仍旧需要积累资粮的顺缘。因相乘道位时,要以在一个阿僧祇劫期间积资净障作为前提,方可现见见道法性真谛。这里也同样不例外,要想在相续中生起甚深道的殊胜证悟,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要兼而有之。净化罪业的方法在念修金刚萨埵品已经讲述完毕。关于积累资粮,尽管佛子菩萨的行为浩如烟海,但此处就是指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两种。有现福德资粮,
3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般若波罗蜜
顿断四魔积累革萨里资粮,除了吃饭、睡觉、解手的事情之外再没有其余琐事的瑜伽行者放下今世,独自深居寂静的山间,无法用身外之物来积累资粮,而要以抛弃内在身体的爱执来累积资粮。《般若摄颂》中说:“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这个偈颂讲了甚深断法的一切纲要。其中的“四魔”是指所断的内外四魔;(“安住空性不舍悲”)以空性悲心断除我
40
菩提道次第广论 四摄法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