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个差别
这篇文章准备给大家介绍三个内容: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别;第二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别。这三个问题说起来比较简单,但不一定人人都十分清楚。对一个想修持正法的人来说,就有必要先了解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无论平时行善的时候也好、打坐的时候也好,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抉择会带来差异悬殊的结果,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2
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一、基础修法的必要性虽然三殊胜的修法,是最基础的入门修法,但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前所未闻的。这个修法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困难,恐怕有些学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但是,在了解佛经的思想、意趣之后,我们就应该尽量依照佛所讲的方法去实施,这样才会有进步和收效。
3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一、为何要区分生存的方式和意义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虽然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道理,但要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最需要和最缺少的,并不是密宗、大圆满,而是这些基础的修法和认识,因为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
4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作为一个佛教徒,究竟该怎么样生活,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我们制定了一个模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遵循这个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会很有意义,此生也不会很痛苦,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5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
讲法和听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能有一点进步和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讲再多也没有用,因此,此处我还是讲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
6
浅谈因果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准备简单地谈一谈有关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在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
7
佛法融入生活
显密双运行为转为道用的方法,是晋美林巴(也即智悲光尊者)撰著的一个方便法门。
8
佛教的定义
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大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法或佛教的定义略作说明。
9
解脱的原理
一、闻思修三,不可脱节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闻思修三者,是不能相互脱节、有所偏废的。其中第一步,是闻思学习。因为初学者的知识不够、经验不足,很容易出偏差。如果没有闻思,根本不懂修法,仅仅是烧香、拜佛、念经,就无法真正解脱。刚学佛法的时候,可以先暂时不修,等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开始修行。小乘戒律也规定,凡是没有窍诀的人都不允许修行,因为没有窍诀的指导,修行不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时间不多,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听闻目前最需要的法,有剩余的时间,再听另外的课程。当然,如果时间充裕,肯定是学得越多越好。